朗读者

事事应该都是相通的,至少这一点在体现在死穴上,比如永远接不到的左角底线球,和永远煮不好的米饭. 总有一些"输入",能触发异常一致的"输出", 于是轻易就被"打败了".
如果你在电影上的死穴和我一样的话,我要严重的推荐这部电影–<朗读者>.当然如果你没有像我一样幸运碰上—斜阳轻风,树影斑驳,松鼠欢蹦乱跳,纱窗上还停着一直嗡嗡作响的飞虫—这样充满文艺情调的傍晚的话,我也不确定你会不会趴在桌子上,想着餐巾纸盒子到底跑到哪里去了.
 
先不剧透,整部电影浓缩起来就是一句话: I’ll read for you. 这感觉有一点熟悉–"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你就知道我说的是哪本书.
不仅是人和人之间,任何生物之间,都可能有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应该说是一种灵犀. 这件事妙就妙在,它往往不是语言表达出来的承诺,而且不能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放牛班的春天>,马修老师走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来送行,马修老师无限感伤啊–这些孩子们终究还是冷漠的. 但是突然飞扬的纸片从天而降,马修老师抬头看见了从窗户里伸出来的孩子们的手,和纸片一起漫舞. 此刻马修老师的眼睛里看上去一定和获得原谅的皮埃尔的眼睛一样–马修老师的指挥棒指向皮埃尔,他的眼睛就亮起来了.
男人都有初恋情节,男导演电影里源于初恋的美梦,总是绵延几十年都不愿意醒来. 但若做梦的只是男人,这个故事不是完整的. NJ和阿芮再次邂逅,夏日晚风里,两人牵手站在十字街头. 二十几年,什么都变了,但是不变的,在NJ这里没有变,在阿芮那里也没有变.
 
并不是所有的灵犀都是恋着,但无一例外都源于在意.什么都不用说,时间会证明一切. 如果我也能遇见,每年都会降落在我屋前麦田上的候鸟,我想要,永远读书给你听.

霸王别姬

我又忍不住看电影了,只想看这部《霸王别姬》。
高中的时候看过,记得好看,但是除了记得好看,什么也记不得了。又看一次,竟然全新的一般。
 
小豆子,程蝶衣。我喜欢那个小演员,眼睛里就透漏着一股子清澈的灵气, “小尼姑年方二八,正值青春被师傅削去了头发。 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
错落有致,余音婉转。恍惚间我也难辨这究竟是个小子还是个姑娘。每每看着他眼里失了光亮,就是两行清泪落下,不再说话。
他是戏子,不疯魔不成活,大概只有他逃跑偷看戏那次落的泪,不为妥协。
都说段小楼是假霸王,我倒是不觉得。蝶衣说, 你这个霸王都给人下跪了,我这个虞姬还唱什么。
假霸王真虞姬,然而舞台上那出太美,太痴,太纯粹,生活的戏,谁是真霸王,谁能老是真霸王,于是程蝶衣不会唱,他没有他的楚霸王。
 
要说情意,小楼从小就是有的,为他受的罚,为他挨的打,他的生命里,也从来不曾把蝶衣放在第二的位置过。
但是乱世,理想主义者要怎么活,霸王不低头,难道真得要乌骓虞姬陪着殉葬?
北平沦陷,日军入侵,国民党统治,共产党解放北京,经历了这么多,戏台下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霸王会低头了,霸王曾经也是真霸王的。
文革那段就更不消说,一句吐不出来的揭发,一句反反复复,疯疯癫癫的不爱,都已经不是心里的话了。
虞姬是比霸王更坚韧,但是没有了霸王,虞姬何以成活。
 
那个窑子里走出来的女人,倒是颇有一点乱世佳人的味道。蝶衣老觉得,小楼就是败在了这个女人手上,其实这就好像现实同理想的抉择,小楼只想做个平凡人。乱世的因,乱世的果,无所谓谁人的过错。这女子够情够义,临了还是让蝶衣刮目相看了。乱世里,好像总是女人,更让人钦佩,因为被人们认为天不怕地不怕的男人们,也只能选择让步妥协。
 
张国荣的演技是无可挑剔,或许他也是真虞姬,这是天生的秉性,演是演不到这个地步的。
张丰毅也演得好,他是我见过华人电影里,最有男人味的。
陈凯歌当年的功力远远胜过了现在,仿佛他的人生是倒叙,在退步。
 
小时候看不懂,也不爱听,〈牡丹亭〉--游园惊梦
好多事,日子久了,才能品出味道。

色.戒

名字起的好,
美色,欲念,压抑,防备,
小心翼翼
 
这几天看的片子,明显的觉得对岩井俊二的感觉淡了,以前看了几部,2006年的<虹之女神>与以往没有很大的突破.吕克贝松的<天使A>也还是太过熟悉的法国味道.李安拍的片子很细,节奏也好.
 
易先生应该是第一眼就看上了她…到底还是贪图美色,只是他一直保持高度的警惕.
只不过,一个女学生,哪里来的如此城府, 从一开始,他在她的眼里就看不见恐惧.哪怕,那个时候,他们只是几个幼稚的大学生的秘密计划.
 
还是不明白,她再一次这么义无反顾的加入他们,原因是不是如当初那样,是因为一腔爱国热血,还是因为她也爱上了他,又或者,这样事业已经拿走了她最宝贵的,也伤她至深,所以她要做的完整.
 
感性和理智的区别就在一瞬之间,理智会在那一瞬间停留,刹车,而感性就是任由它喷涌而来. 我一开始以为,易先生会死,死前幽怨的瞪着王佳芝,可是没有想到结局会是这样竟然是王佳芝没有忍住. 她从不惊惶,就在最后的时刻里,眼睛里充满了恐惧.
 
危险的感情也许更有刺激感,只是弦越绷越紧的时候,谁能撑住谁就是胜利者.
心理的战场上,败的总是心比较柔软的一方.
这一次,王佳芝输了.
 
有的时候,真正的爱,是世上最锋利的剑.
 
 

winged migration

鸟的迁徙 奥斯卡最佳记录片
 
年复一年, 千山万水, 成群结队, 飞向远方.
经过整齐的别墅,一望无际的农场
跨越非洲无人的沙漠,还有北美西部望不见尽头的公路
飞过大地,穿越海洋
 
小男孩解救的那只鸟完成了诺言吗? 那个大房子里的老人一直在等待吗?
火鸡的样子真的很夸张. 枝头上的两只红鹦鹉相亲相爱, 滑过河面的白色羽翼是比翼双飞再完美不过的诠释.
笼子里的猩猩巴巴的看着外面的世界,它一定也想像绿色的鹦鹉一样, 聪明的打开笼锁, 回到它的自然.
 
自由的飞翔真是一种幸福.
爱看天的孩子一定会时常发现飞鸟, 我在陆地上,只是它们路途中的过客, 可是心里无比钦羡, 它们要去远方. 
 
 
 
 

LEON

《这个杀手不太冷》是电影《LEON》中文翻译的名字。这部电影是90年代初HOLLYWOOD式的法国电影,是JEAN RENO(让.雷诺)和吕克.贝松的又一次完美的合作。我个人认为它可以称作是最经典的电影之一。
  这部电影名气颇大,连我妈妈最近突然也想看看。我自己在网上已经看过3遍了,上周陪她去买了碟,于是在家看了第四遍。–还是觉得经典~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杀手LEON,救了他邻居家的一个12岁的玛提尔答(玛提尔答的爸爸私吞毒品,因而全家被杀)。之后玛提尔答一直跟着他,并请他教她成为一个CLEANER(杀手)。玛提尔答的天性调皮活泼,与她朝夕的相处嬉戏,让杀手麻木坚硬的心,慢慢变的柔软,他和玛提尔答之间产生了某种非爱情而似亲情的感情。或者,那是“同是天涯路沦落人”之间的惺惺相惜。玛提尔答想为了自己被害的弟弟报仇,可是LEON不同意帮她,因为LEON知道玛提尔答不可能成功。故事的结局正如很多人可以预料的,杀手为了救玛提尔答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样简单的概要根本无法描绘出电影中传达出的动人情节,我每次看的时候,都不能忍住眼泪。
  LEON ,一个只喝牛奶,天天做无数个仰卧起坐,每天晚上都不会完全睡着,身边永远放着一支枪的男人。一盆绿色植物是他最好的朋友(因为他说它和他一样,没有根,永远快乐,从不找麻烦)。一身黑衣,一箱枪,一副墨镜是他所有的行囊。他的生活在玛提尔答出现之前没有任何问题,对于一个杀手来说,这样没有温暖,没有情感的生活不是折磨,而是必须。
  但是,玛提尔答出现了,象个上帝送的礼物。她让他的生活有了牵挂,他再也不是一个没有根的人。玛提尔答教他写字,跟他玩游戏,还用一个12岁女孩的心智跟他说“她爱上了他”!而他也被深深的打动–他很疼爱玛提尔答,他给她买漂亮的裙子,但玛提尔答不会知道,他拿包装袋的手正在流血,他黑色外衣伪装下的身体中了枪…他认真的跟玛提尔答学习写字,也开始主动和她嬉闹;他不许她和小混混搭腔,不许她讲脏话,在他听见“她说爱他”的时候,不知所措…
  他的生活也开始变的有滋有味,他也可以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如果他是一个正常人,这样的改变对他来说真是种幸运—可惜,他是杀手。对于杀手来说,生动的生活,丰富的情感,最后的结局无疑是死路一条!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幸福的东西,对一个杀手象是毒药。…
  –为什么?
  –因为他不可以幸福,因为他是杀手,因为有多少生命也终结与他的枪下…如果他真的能这么永远快乐下去,那么世界岂不是没有了所谓的公道?! 不用大脑也能知道,他的结局注定是悲剧。
  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非常难过的原因。
  我从他快乐的一刻起,就预感到了结局的悲哀–越快乐,就将越痛苦。看着他终于露出了笑容,也明白死亡离他越来越近。这样的人,麻木着生存,而快乐却要死亡;这样的人,不能给他温暖,那是害了他;这样的人,除了给他同情心,我觉得充满了无力感。这是不能解决的问题。
  终于还是看到了那个明知道会来,却不愿意接受的结尾–他死了…感谢导演,没有让我听到那声枪响。整个过程是用了抽象的描绘方法,总算是减弱了悲怆。
  还是觉得很难过,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许这种不能两全的困境,是最痛心的。LEON,我已不能再多说什么了,毕竟,这个世界有它的规则,不管它是公平,还是残酷…正如<LEON>里那段经典台词里透露出的无奈.
  –“Is life always like this hard or is it just when you are a kid?”
  –“Alway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