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小事

在美国陆续读书生活了三年,加上这几年到处游玩,东方西方,长待短住,常有零星的想法冒出来,但每次下笔,却又无法整合成一篇谈东西方文化差异这样大题目的文章。最近关于港铁的热点话题,倒为我的思路引出了一个毛线头,得以试着写一些东西出来。

港铁上的争吵,是一个必然会发生的偶然事件。港人对内地人有看法的深层原因包括这几年内地人在香港生孩子上学占据资源,内地和香港的密切交流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港人从前认同的价值、社会制度以及地区自豪感等等。这像是一个累计能量的活火山,如果一直在加剧,总有一天要爆发。而爆发的这个事件本身,却并不一定是这个深层原因的最完美诠释。根据现有影像,内地游客曾试图解释,但港人态度强硬,言词中带着火气,确实得理不饶人。加上双方语言不通,加剧了情绪的爆发。但另一方面,两年前我在香港乘坐地铁时,发现地铁站内和地铁上都有醒目的标识不断提醒乘客,香港法律禁止在地铁内进食。这是普通游客非常容易发现的信息,并不是当地的“潜规则”。另外,这些参与吵架的大陆人决不是第一个在港铁进食的大陆游客,而不遵守当地社会公德的情况也不会只有在港铁进食这么一种。其他情境下,游客也许被指正了,也许被忍受了,但这样违规的情况应该是屡见不鲜,才能积累出这么深的怨念。就事论事的说,做了不守规则的事情,就是不对,不管对方态度温和还是暴躁的指出错误,都不能改变违反规定的事实。

依我看,港铁事件中因为港人毫无温和的态度,落到各打五十大板的境地,实际上掩盖了国人在世界各地旅游中不妥贴行为的严重性。去年我爹出公差来美国,我陪整个商务团逛了许多奥特莱斯。团里的人基本上都列了采买清单,一家一家逛得仔细。我也乐得在边上陪大家买东西。他们跟着中国旅行团的车走,去的店家和我们学生自己去的不太一样,店里中国人的比例明显高,我想大概是这些华人旅行社的“兄弟”奥特莱斯。国内外差价确实惊人,买单的时候常听见有人感叹真便宜,收银员mm也习惯了大家买了好几个coach包还直呼赚到了的情境,忙着帮顾客结帐。但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有几个中国人敲着玻璃柜问人家“how much,how much?” 收银台mm抬眼全是鄙夷。在语言不通文化不同各种交流障碍再也不能作为借口的那个时刻,我确实觉得丢脸--毕竟在国内,敲商家玻璃柜门大声询价也不是见体面的事。家母常说,中国人爱抢是因为资源匮乏。但黑色礼拜五我也看过留学生们在同样拥挤的奥特莱斯里排队买东西,我和同窗也每天要挤校车去上课,大家当然没有美好到相互谦让(挤校车更是各种抢推挤),但从没有感受过羞耻感。

财大并不招人讨厌,气粗才是。这些很有可能是明知故犯的错误,正是因为少了谦卑的态度,才变得生厌。在各地旅游的路途中,很容易就能辨别出日本游客,因为他们十分谨慎,坐在缆车上也后背挺直。如果在餐馆里大声聊天是因为文化差异,结帐时不理会营业员的问好是因为语言障碍,只顾自己人吃好喝好是因为传统不同,那么为什么日本人可以做到我们却不可以?我们时常听到“小日本”的负面信息,却很少提起这样守规矩严于自律的人,走到哪里都不会讨人厌。我在台北旅游时,感到台湾真好。其实台北的东区比不上上海的淮海路,台湾的味道藏在夜市里老妈妈盛给你一碗的豆花后转头和老主顾客客气气的聊家常;在官渡宫里安静的求签叩拜;在博物馆轻声的交谈里。知礼节即是是一种温良恭谨,是一种自我控制,是一件并不困难的事。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个大趋势,但并不是有物质基础的人都自然而然的具备了良好素质,反之亦不成立。我曾看见陆家嘴建筑工地的工人中午在路边吃盒饭,没有丢下一点垃圾;但某航空公司的会议室里老总们一根接一根抽烟还伴随着咳嗽吐痰的声音;去年做临时翻译的时候接待过全世界各地来的EMBA,面对未知的上海,他们虚心谨慎的态度显然超过了财富带来的底气;国内来美国学校的访问团一开会睡着了一半。

我们想要发生的改变,在力尚不能及的地方。但我不相信人种论,劣根性论,台湾,以及在美国长大的ABC都是反例。我相信教育,经历,和物质基础的力量,所有这些,都需要时间慢慢解答。谁都想要有国家自豪感,谁都希望为自己的文化感到骄傲,不只是经济总量全球第二,也不只因为文化古老悠久。能被别的国家的普通人尊重的基本就是做一个值得人尊重的普通人,无非也就是知礼节,做到这些最重要的小事。

至于认为中国人就搞不好了,或者有钱有权鬼推磨的顽固派来说,我只能用以下回复:

我在美国遇到的所有成功的华人对于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完全相同的:

--“你觉得华人在美国晋升是不是有玻璃房顶?(意指到了一定程度就上不去了)”

--“信则有,不信则无。”

这就是他们不同于其他人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其他人被落下的道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