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elight

下午Ann邀请我去她家的open house.她在Ann Arbor的家是一个小house里面一层,house里一共住了三户.
我到的时候,窗外飘雪.窗内立着一颗小圣诞树.客厅中间的小桌子上摆了一大盘HAM,一些芦笋.三位女士做在桌边喝咖啡聊天.有一个男生做在壁炉边上,转身看见我,笑得很好看.他是Ann的儿子,取了我的大衣放进内间.Ann依旧在厨房里忙,我卸下围巾的坐定下来.壁炉一直烧着,那味道同乡下的炉火灶台一样.小时候最喜欢躲在厨房后面烧火,贪恋既有趣又温暖的时刻.男孩子回来了,他做在更靠近火炉的地方,拨弄里面的木炭,有时转头,一笑倾城.若不是头一次到访,真想坐在小厅里,不说话,安安静静的发一会儿呆,或者看看书.只不过这一刻,不免还是局促和生疏.聊天我也插不上话,凳子又比人少,坐了一会儿,我就让出位子,走到炉边坐下,直到脸被烘的烫了.
後來与男孩子聊天,他还不满十七岁,主修音乐,在爵士乐队里吹萨克斯.我们从音乐聊到天气又聊到工科,我觉得无趣透了的工科课程,他却觉得太酷了.对于他来说,工科像是另一端的世界,他的对于我的也一样.他是个害羞的好脾气的男孩子,很难把这样一个人同电影里的美国青少年联系在一起.後來说起我不会开车,他认真的说,开车多练习就好了,我就开了一年,而且在Huston的城市里开,比这里难开多了,但是我也开的很熟练了,所以你要多练习呀.
聊着天,外面慢慢暗了,壁炉里面没了明火,只剩下木炭红色的光,一呼一吸.最后一口咖啡喝完,屋里已经点上了蜡烛,我得告辞了.这样一个下午,像BBC电影里,像AUSTIN笔下的家一样,是这个冬日里最适宜的两个小时.
Firelight里,苏菲玛索说,炉火是有魔力的.是的,全身暖暖的感觉,就是幸福.
 
P.S. 今天的雪很美,之後与毕业生的晚餐也很愉快.
感谢生命中遇见的也许会相见也许不会相见的那些人.
又及:现在空间里的音乐,是Christopher Gunning为<firelight>做的原声.
 

Que Sera Sera V.2

书评没来影评先到—是宅在家复习的副作用.

昨天晚上看了<玛丽与马克思>的前一个小时,观影者大笑的声音在Broadview空旷无人的103号公寓里连自己都觉得瘆人.
 
今年夏天,我看<查令街的48号>,为之神魂颠倒,朋友圈子里也推荐了数次.它讲的是一个差不多的故事,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
作者Hanff,也就是书里的女主人宫,是美国纽约里一个穷困潦倒的小编剧.她爱极了旧版古书,但是又苦于囊中羞涩,买不起纽约旧书店里的书.然后在1949年的某一天,她在报上看见一家伦敦小旧书店的广告,就写信去,问他们是否可以从他们那里购书,对方把书邮寄过来,她把汇票寄回去.像玛丽和马克思一样,Hanff和这家书店所有员工的友谊,就这么神奇的开始了.伴随着书单与汇票的书信往来于两个大陆之间.原本Hanff只和一个店员通信,每次她的信寄到了,其他店员都眼巴巴的希望也能看一眼.然后其他的店员也开始偷偷的写信给她,并告诉她,你要保密哦! 
 

五十年代的伦敦,因为二战后物资稀缺,食物都是用粮票换取.而当时美国的物价比英国高(这就是为什么Hanff能买的起伦敦的书),但是食品很便宜,这位美国的姑娘,就开始源源不断的给他们寄食物去.作为回报,所有店员们都努力的帮助Hanff寻找她想要的书,同时也送她些小礼物.事实上,他们的通信并不很频繁也不很长,有时一年只有一封.後來Hanff有了比较好些的工作,店员邀请Hanff去伦敦,她也可以开始攒钱.不过终究因为种种愿意没有成行(比方说她搬家了,攒的钱花在装修上了…)

 

1968,小店的最初和她联系的店员去世了,而她到伦敦,已经是1971.20多年里,信中一直没有说Hanff有没有结婚,我猜是没有罢.

但是我不同意翻拍电影里说的她与店员之间的爱情.书里写,最初与他通信的男人,有美满的家庭,后来他的妻子与Hanff的通信也很多.就好像Hanff是他们家的好朋友那样.

 

写到这里,我突然恍悟,会不会与玛丽与马克思编剧的灵感就是来自这本书?它不是小说,是一部书信集.

 

今天非常冷,大家都哆哆嗦嗦的挤在校车上.我感受着身边的拥挤,却发现物理上的接近与内心亲近的不相关.

 

P.S. 这部电影很适合给学心理的同学看. 先说说MAXAsperger syndrome: Autism的一种,就是自闭症的一种.Asperger syndrome的患者在某些方面是相对聪明的,应该说是极其聪明的.但是在与人相处上有很大的障碍.他们喜欢生活有序,而且必须是按照他们的序.以前在一本书上看过,一个自闭的小男孩,每餐只吃意面和青豆,两种东西必须放在一个盘子上,但是绝对不能互相沾到.电影里的MAX拍的太好啦! 还有Mary的邻居,他得的是"出门恐惧症",真的有这个病哦!但是名字是我乱取的… 😛

 

PP.S. Mary的先生和笔友爬断臂山去了,这个太妙了哈哈哈

 

PPP.S. MAX的死并不让我伤心,但是那满天花板的信啊泪奔.God decides who our family are, luckily, we choose our friends.

我真的好幸运.

 

12-12 又及:

网上搜Que Sera Sera,MARY & MAX的插曲,然后偶然发现了这个短片.

请你们一定一定,把它看完.

YouTube – โฆษณาไทยประกันชีวิต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1ou3PWztgeo&hl=en_US&fs=1]

Ann Arbor 下了大雪,同去年相比,今年特别迟了。所以又换了冬天的主题,与窗外的颜色一样。
这学期一直很紧张,像文科生一样读读写写。尽管体力上累,心里却少了负担,回头想想,倒觉得又辛苦又快乐。
欠了许多书未看完,一本一本从图书馆往家抱,然后就丢在桌子,沙发,书架上。像是还没被宠幸就被打入后宫的冤妇,它们大概恨我的很。
于是开了书单,冬假里好好陪上它们一回。
UM的图书馆比想象的还要好太多。我想,若是不用上课,或者是不用上这么多课,不用这么在意成绩,只是单单纯纯的看一年书,对人生的裨益恐怕不输一年学堂。现在的流程,一般是去豆瓣上闲逛,加上平时杂七杂八的报刊博客,还有朋友老师的指点,记了名字,再去看看评分(唉…这习惯并不好,不能过分依赖评分了),但是喜欢的书忍着不看书评,等把书看完了,再回去看评论。这过程有点像相亲,媒婆介绍了大致情况,初试过了,再安排个见面。接下来就去学校的网上图书系统,基本上没有找不到的英文书,而中文书,上品基本都有。下品,自然也不会再飘洋过海藏在这里了。最妙的是,我都不用自己去找,凡是在学校网络范围内的图书馆藏书,在网上发个请求,选一个取书的图书馆,一般几天之后系统就会发邮件给你–书到了,可以来取。通常收到这样的邮件,我都会特别的高兴,好象去见新娘子一样。即时找不到,图书馆也会发一封信给你,告诉你这本书暂时不见了,一旦发现,立即通知你。哈哈哈。
 
在异国读中文,是很福气的事情。一来这些书,长久都没有人借,纸虽然旧了,但都极干净。二来因为种种原因在国内不能看到的香港,台湾,和早期大陆的作品,在没有是非,也不会有人关心的图书馆的一角,安宁的立在架上。我有时轻轻拂摩,猜想它们大概也觉得寂寞,像《夜奔》里走在纽约寒风里的少东一样。大家都说想走,离开这个寒冷的密西根,我有时也想换个环境,但是想想这些书,又不太情愿了。在这里的时间,还是多看一些吧,毕竟密大,总是不会久留,而生活里还允许我看看闲书的念头,也不用脚指头帮忙数数了。
 
昨天和汤包聊天,他说去年看了150本,家里的藏书已经6000多,还说想要买中文的书。我问他看不懂为什么要买,他说拥有一本是很快乐的。但是我更喜欢图书馆里的书,又偏爱干净的旧书胜过新发行的版本。旧书本来就是故事,书后印了各种归还的日期,捧在手中好像与前人与冥冥中有了联系。在我看来,拥有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事。去年本想集齐50个州的硬币,弄得书包里到处都是铃铛作响,买东西的时候总是要把25美分的硬币翻过来看看,生怕错过了什么。 虽然也挺有趣,但终于没有坚持下去。体会过程的快乐就好了,不必过分追究数量上的满足。毕竟,就算集齐了,大半也是丢在某个角落,不会再去关照它们。
 
听说最近电驴要关了,这么一来,电影和音乐的来源要大幅消减,只有看看书了。
期待我未来这几周的书评吧。
冬日祝好。

Thanksgiving in Canada

今年的感恩节,又去加拿大了,不过这一次是开车去。
周三下午一点出发,周六下午六点回到AA,下面开始流水账。
 
prelude:
办签证的过程比较纠结,原因是因为某只总是睡过头—不过手续很简单:I – Center签字后的I-20+两张护照照片+签证(在美国的签证过期了可以去加拿大,只要一个月内回到美国)+$75+Application 表格,然后去底特律大使馆签证。上午11点之前交进去的材料一小时后就可以取了。
 
Allegro:
周三晚上七点钟到达Mississauga,Esther and John已经在等我们吃晚饭。Turkey + Pumpkin Pie + Apple Pie + Mincemeat Pie + Beets + Sweet Potato + Mashed Potato–总之就是非常非常非常饱!!!可惜没有拍照片,因为它们已经在肚子里了!!!
那天晚上还用他们家的大电视看了一部电影,国家宝藏--一般般...
 
Presto:
因为在宣传册上看见了北极熊的照片,我心血来潮想去动物园。于是第二天,我们就开车去多伦多动物园里找亲爱的北极熊了。冬天是淡季,没有什么人,不过动物们都还在。拍了许多动物的照片,但是他们显然都不喜欢人,在积累了一定量的照片之后,我决定出一个集子--《多伦多的屁股与背影》--谁让他们总是不给我正脸!(详情参见相册)
唯一热烈欢迎我的是...传说中的草X马!他们是我们这次行程的大亮点!我第一次确认无误的认识到,原来这是真实存在的动物啊!--于是我把我的桔子送给他们吃了--不过不知何故,俩只草X马和一只打酱油的驴子一起被关在动物园最最偏僻的角落里。
 
 
 
北极熊当然很可爱啦!我和它最近的时候只有隔一层玻璃,看得我一直都舍不得走~~~
 
 
在里面走了三个小时,临出来的时候,天空之中突然出现了一道完整的彩虹。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彩虹,呆呆的望着它好久,直到它消失了。
 
 
“美的东西总是疏忽易逝,真教人感伤”。
 
然后我们就高高兴兴回家了--Esther又准备了好多好吃的。
 
晚上电影院去看了2012--传说中的灾难电影。挺失望,cliché+打不死的小强。加上最近看了Geroge Orwell的书,所谓的民主,人性,公平,都不是激情演讲里说的这么简单,于是电影也失去了它的吸引力。两个半小时,看完我快睡着--除了有点吵...
 
Moderato:
周五白天,是在多伦多博物馆中度过的。它的外观...和艾弗尔铁塔一起,跻身全球十大最难看建筑,我们来见证一下有多难看吧!
 
 
Dead Sea Scroll 死海卷宗 正在展出。据说这是它第一次在海外展出,而且一共之有80小时。死海卷宗中包括了圣经最早的版本,所以西方人比较好奇。不过对于我们来说,不够了解文化与历史,也就很难产生共鸣。我只记得,它和我们中国的易经出现在同一时代,都在道德经之后。为了保护这些卷宗,室内没有天然光,湿度被严格的控制了--可是我们还是有点困。
博物馆里还有许多别的东西,我们还去看了摄影展。Scarlett Johansson 太性感,让我够能想象到梦露有多漂亮。但是Keira Knightley相比而言就很一般了。我一直不太喜欢他,大概从不喜欢她演Elizabeth Bennet开始。还有一张麦当娜,就是这一张,把我吸引进这个展厅。
 
 
 
晚上去China Town! 久违了我的烧味!还有担担面,羊肉串,锅贴,木瓜杏仁露...又是什么也没有照--你知道的,肚子里...
 
 
Coda:
周六是返城之旅。我们去了一个叫做St. Jacobs的小镇。 这是一个原始小镇,人们穿传统服装,村子不通电,运输工具是马...那在里,是集市与美食。
 
 
然后我们就回来啦!
吃的好饱,玩的好开心!
 
 
 
 
 
 

We are too young or too old

STEP 1:

关闭我的空间背景音乐。

STEP 2:

打开电脑音箱

STEP 3:

接下来5分钟会很震撼,音乐也很棒—

HERE WE GO!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cL9Wu2kWwSY&hl=en&fs=1]

今天报纸上的QUOTATION:

"It’s too bad that we’re getting e-mails from fourth-graders who are saying that they’re too young to die."

Cornell 大学有一个项目叫做"好奇吗? 问问天文学家吧!" ("Curious? Ask an Astronomer") 最近他们收到许多来信,大家都很害怕,是不是正如玛雅人预言的,2012年地球就要毁灭了。

如果你看了上面的视频,我很好奇你是怎么想的。信息爆炸,科技更新,这是一个指数增长的时代。我有时觉得自己已经要跟不上,气喘吁吁。等我们也成为了父母,祖父母,那时世界的速度会有多快,我们做飞机赶的上么?还是小家伙们已经离开了地球?与地球存在的46亿相比,人类出现,电脑出现的时间,根本可以忽略不计。 各种生物在自然的状态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慢慢悠悠的过了几百万年,我们才几年?可是我们已经足以把这一切毁灭。如果地球生命是场长跑比赛,大概我们就是冲刺的一棒了。想到未来的几十年,甚至几年,都令人感到恐惧,因为我们已经想不到未来会是怎样了,它变化的太快了。

于是许多人相信了关于2012年的那个传说,尽管玛雅长老一直在澄清,世界毁灭并不是玛雅人的预言,它是某些人的编撰。我相信假借玛雅文化是事实,对于世界末日的预测,实质上来自于人类对未来的恐慌。 连小学四年级的小朋友们都怀有了这样的恐惧,他们想到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我们呢?我们把许多的幸福,都押在未来。现在的生命,蜗居在一个电脑屏幕前,一个办公室小隔间里,或者实验室的小角落。我们想要的生活,理想的职业,以及还未看够的世界,统统排在计划的后面再后面。如果,如果没有明天,它会改变我现在的许多选择。对于遥遥无期的未来,我们已经长大了,要扛上责任,而如果这扇大门就要关闭,我们又太过年轻了。

上课的时候,我问旁边的小姑娘,要是2012年世界毁灭了怎么办。她一脸睡意朦胧的说:毁灭就毁灭呗,又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死,大家都完了,也没什么。

笑。

 

 

 

那天吹来的风,穿过我的手中,却又不肯停留。

雷光夏,我的80年代,老歌又翻出来听。
 
今天在豆瓣上看见有人分享了一个剧评,写的是《十七岁不哭》。有人看过这部电视剧吗?我看了无数遍。这部片子12年了,以前没有电脑,都是在电视上看,只要有放,我是一定看的。这是中国大陆拍过最好看最不做作的青春片。
郝蕾当年真漂亮,小时候当时一点都不觉得,长大了才对所谓的美人有了概念。 那个大大咧咧,笑起来全世界都要融化了的"坦克",真诚可爱,怎么能让人不喜欢。
而简宁,则成为了无数人心中倾慕的对象。大气,沉稳,冷静,优秀,一个完美的人。有好多女生在论坛里写到她们当年的简宁,写她们如何默默爱着那个人,然后随风而逝了纯洁的感情。是我也老了吗?偶像剧里那种坏坏的公子哥,从来都不是我的茶。曾经藏在我们心里的是一个好孩子,一个沉默但是睿智的男生,每次探头张望都会坚定在那里出现的一个恒定的存在。简宁现在可能是最不受欢迎的人了—只会做题目,没意思,不酷不拽不好玩。但是没办法,直到今天我还是‘简宁控’…
 
我又想起了高中的时光,干许多傻事,却非常的开心,一群人疯疯癫癫而不自觉。十七岁不哭,给现在的小孩看,他们应该会觉得好傻。但我们确实就是那样‘傻傻’的挥霍了最快乐的一年多。都说现在的孩子什么都懂,其实无知无畏是福气。纯洁是很脆弱的,丢了便永不回来。
 
有人说,宇凌和简宁的爱情,是神话般的。不是他们神话般的在一起了,而是在十七岁,在爱情的悸动最不能控制的年龄,这两个人竟然如此伟大的解决了感情问题–简直是自制力超人啊。早恋一直是禁忌的话题,现在听着《十七》里的台词–我们要一条泳道进大学,不能东张西望—人生就像公车,不该在中途下站—对呀,曾经,老师家长用了这么多声情并茂的比方,避免我们‘跑偏’了。等我们真的到站了,回过头看,人生中真的只有大学是最重要的么? 爱亦是多么重要的一课啊!
早恋的压力本来没有这么大,若不是背负了太多别人的包袱, 许多结局也不会就这么惨重.究竟是早恋可怕,还是老师,爸爸妈妈和同学的耳语目光可怕, 世上本没有这么多可怕的事,人吓人,吓死人.
 
倒是也好,这样青春多了许多故事. 错过却比错误好. <情书>能感动我们,不一定能感动美国人. 我们的压抑,我们的忍耐,我们在日记里写了千言万语,这些回忆都很美.
 
"一封未寄的信,春天绽放的花,清晨醒来时候."
"是否你也会想起,那首未完的歌?"
我亲爱的青春,亲爱的雷光夏.
 

关于爱的二三事

之一:父母之爱。

领养,在中国并不很普遍,但是在美国,许多家庭都有领养的孩子. 愿意领养孩子的父母,并不一定出于生理不孕的原因,有的家庭有了三个男孩子,想要一个小姑娘,有的家庭希望有一个亚裔的小朋友,或者有的夫妻出于人道主义,希望抚养没有人关爱的小孩子.而这些被领养的小孩,也并不一定是孤儿或者被父母遗弃,也有一部分是因为他们的亲生父母吸毒或酗酒,被剥夺了抚养权.

从前,大多数采用的是保密领养(confidential),孩子不与亲生父母有任何联络。近几年,许多家庭接受了,半开放式领养(孩子与亲生父母交换照片,信件),甚至是全开放式领养。以前电视上常有抱错孩子的报道,等到孩子已经很大了,才突然发现,然后和亲生父母相认。但我一直觉得,基因并不是很重要的,对于孩子来说,他/她没有血缘关系的父母和亲生父母没有任何不同。但是领养就复杂多了,被剥夺抚养权的父母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总是会萌生要回抚养权的想法。特别是在青春期的时候,被领养的孩子的逆反心理常常导致他们威胁养父母说要回到亲生父母的家。西方文化极为推崇独立性。在孩子成人之后,家长再无权干涉他们的生活,父母也并不期待依靠儿女度过晚年。中国人说,养儿防老,老人最大的快乐就是有儿女膝下承欢,坐享天伦之乐。那么美国人养育一个孩子,特别是领养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他们有所期待吗?抚养一个孩子,经济上的付出是巨大的,那么情感上,他们是怎么处理的呢?在这些孩子中,有一部分是有先天疾病的(因为他们的父母吸烟酗酒,或者智力障碍),这样的领养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也是巨大的负担。

我曾和西皮讨论过父母之爱,到底是期待回报的,还是无条件的。不可否认,在中国的文化里,孩子是背负着家庭责任的。不肖,不奉养老人,归属不伦。那这些养父母们,如果他们把孩子养大,尔后孩子还是不“属于”他们,这是否说明爱是不求回报的呢?特别是在公开领养的情况下,养父母想必是非常伟大了。

之二:爱情。

事情要从一个月前说起。 某天,在Highlands偶然碰见了我的老师Ann,甜蜜的挽着一位男士。Ann是我上学期心理学导论的教授,一个学期过后,她已经开玩笑说我是她的Adopted daughter. 我非常的幸运,在真正接触心理学刚开始,就遇见了一位好老师。不是她的坚持鼓励和帮助,我大概不会走得这么坚决,这么远。昨天在心理系又碰到她,她对我说,那天碰到我的时候,身边的是她的男朋友。前几个礼拜,Ann 看上去憔悴疲倦,她说最近长期疲劳症比较严重,不能多吃荤食,戒了咖啡,正在规律的做运动。可是这一次,她看上去神采奕奕,全身散发着幸福的气息。Ann说,他和她曾在高中约会过,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又在Facebook上找到她,他也早已经离婚,于是他们又一次走在一起。中年人的异地恋,和我们一样,也充满思念和煎熬,他们通信,打电话,每到周末想办法去对方的城市。Ann的儿子和前夫在德州,“I am so lonely these years” (这几年,我好孤单)。终于生活出现了转机。这个冬天,她就要离开Ann Arbor,跟着他去日本工作,大概一去就是五年. 他先生是ABC,所以他们今后也会去中国旅行,下次相见,也许就是在上海了。爱情的能量是巨大的,看着Ann的样子,我的心里也好温暖。

之三:爱国。

今年国庆的阅兵,留学生几乎都在看,许多人写了文章,不再是学校的作业,也不是应付老师的观后感,写的很真。我一直对爱国主义教育不怎么热衷,但越来越强烈的需要“中国人”这个身份的认同。美国是各个文化的大杂烩,西方文化是绝对的主料,我们只是配料而已。为什么出国的中国人对国家的感情更炙烈,大概因为我们体验了更多被忽略,被疏离的感受,我们需要自信心和自豪感. 它不仅来源于于个人能力,还有身后的集体价值。我们更期待中国更好,更强大,于是我们在人格上可以与任何外国人平起平坐,我们可以骄傲的说,我们和你们不一样,但不代表你们是最好的。

 

You don’t have to be perfect to be a perfect parent

接林老师的留言:

今天课上,我们讨论了另一个问题,同性恋家庭是否可以领养孩子。这个争论的着陆点在于,同性恋家庭,是否存在双亲的概念,是父亲母亲,还是两个父亲,或两个母亲。但源头并不在这里。 在基督教国家,同性恋不被接受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来自圣经。因为圣经里说,结婚,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所以基督徒强烈反对同性恋婚姻。我在报纸上读到,今年年初,美国的加利福利亚州支持了同性恋婚姻禁行令,也就是说,加里福尼亚州政府再次否决了同性恋婚姻的提议 今天教授在课上放的视频,讲的是一对同性恋,他们借助“代孕妈妈”,生下健康可爱的四胞胎。许多人抗议这样的行为,他们说,不可以,在那里都不可以发生这样的事!(Not here, not anywhere!)。他们常常受到指指点点,邻居家的小朋友也常常来恶作剧。但是在法庭判决的时候,“代孕妈妈”(surrogate mother)发表声明,说她愿意让这个家庭抚养这四个孩子。
他们俩一个是产品销售人员,一个是法律顾问,为了照顾四个小宝宝,一个基本不工作,每天都和孩子们在一起,陪他们游戏,交流,另一个努力工作养家。--要知道,四个宝宝,生活花销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对于同性恋,其实美国的社会已经比中国开放许多,在十几年前的FRIENDS剧集里,就已经出现过。最近报纸上调侃说,现在的好莱坞已经变得gay-inclined。但是实际上,大概还有许多路要走。
大概在二十年前,李银河在中国就已经做过关于同性恋的社会调查,但直到今天,这个话题也还没有被搬到台面上讨论过。我个人从来没有觉得同性恋是一个负面的社会问题。就像白人和黑人的爱情是相似的一样,同性之间,如果有吸引,它与任何其他的情感没有不一样。不能因为他们和我们不一样,他们就是“坏”的, 人们常常犯这样的错误。也许我对同性恋的弊端所知不多,但关于领养孩子,已及同性恋婚姻上,我是支持的。冰河世纪3里面养了三个恐龙宝宝的那位仁兄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You don’t have to be perfect to be a perfect parent。罗马尼亚曾经禁止过堕胎,在那期间有许多孩子被送进政府收容院,他们之中的许多都错过了发展社会能力和语言的最好时机,最终导致了智力阻滞(intelligence retard)和社交障碍。还有许多吸烟酗酒的准妈妈,他们的孩子一出生就已经注定了不会健康完满的人生. 相对与他们,如果一个家庭能够给孩子爱与关怀,即使是同性恋家庭又有什么关系。
另:这两个礼拜上课内容,都是关于小Baby。每一个小朋友降临在世界上,都像是神来之笔。不是因为他们有多漂亮,而是因为在每一个Baby的身体里,都具有巨大的潜能。我们不能知道,这样一个不到20英寸的小生命,能够创造出怎么样的奇迹。
刚刚出生几个小时的小婴儿本能的会牢牢抓住你的手指,把它放进嘴里…如果你对他吐舌头,他会努力努力的学习你,然后终于终于,做出和你一样的表情。看着新生命来到世界的过程,看着他们努力的了解这个世界,看到他们本能的爱着爸爸妈妈,我能够理解为什么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永无止境的--没有人能够忍住不爱那可爱的小家伙!
本周印象最深的是一段关于“生产”的录像,看得所有人触目惊心。我旁边的男生嘟囔着: stop the show!…下课走出教室的脸上都写着惊魂未定,但是大概也有许多人都和我一样,忽然理解了母亲这两个字伟大的意义。

不能改变的,我们应该怎么办。

在今天的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一段HBO的影像资料。
Little Rock Central High School是美国Arkansas州的一所高中。 52年前的九月23日早晨,这所高中门外聚集了上千名欧洲裔美国公民抗议示威,他们情绪愤怒激烈,而让他们如此生气的原因,是因为这一天,有九名黑人学生要进入Little Rock Central读书了。
 
50年前的美国,黑人和白人有明确的身份差异,这具体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黑人只能坐在公车的规定区域,只要有白人站着,黑人就不可以有座位,黑人与白人的小孩永远不属于同一个学校,等等。事实上,1954年的美国最高法院就已经废止了关于黑人白人分属不同学校的规定(segregation),并鼓励黑人白人在社会中的相互融合(integration)。然而在1957年的那天早上,9名黑人学生是在持枪士兵的重重掩护下,才得以安全进入他们的高中。影像记录里,州参议员激烈的辩论,高中外的白人说:“这是不对的,让他们回去自己的地方!”而那天这一切混乱与惊吓中走进高中大门的当事人,在50年后,依然能够清晰记得当时的情景。她说,她不管谁反对,也不管身边都是士兵,她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进校读书。
 
影片并没有在这里结束。接下来,是50年之后的今天,2007年的Little Rock Central 是什么样子的呢?
拍摄当天是黑人白人学生“同好日”,校长在广播里鼓励同学们在那一天,认识一些“新朋友”。午饭时间到了,饭厅里依旧都是黑人学生,室外草地上聚集着白人同学,上课时,提高课程里零星坐着3个黑人女生,补习班里一个白人学生都没有,放学时大部分黑人学生乘坐校车,而白人学生开车回家或者坐朋友的车回家。在社会课上一个白人学生说,这一切并不都是白人的错,而黑人同学说,我们做任何事,任何事,都要努力争取,不然就没有黑人医生,黑人教授,这一切在白人身上却发生的顺其自然。在儿童发展课上,老师问同学身边有没有进监狱的朋友,所有黑人学生举手,没有白人学生举手,老师又问有没有被谋杀的朋友,结果又是所有黑人学生举手,他们说,贩毒,咳药,抢劫,斗殴,于是在去年,前个夏天,甚至几个礼拜前,被枪杀了。
 
讨论课上,助教让我们讨论,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能够改变什么。有同学说,在过一点时间,会一点点变好。助教问,你觉得会怎么改变?我们已经经过了50年,但是现在…
一开始我并不了解助教为什么会问班上的同学,公立学校是不是想VIDEO里一样,后来我才明白,原来绝大多数家庭条件好,成绩好的白人学生,上的都是私立的高中,我们班上甚至没有人是公立高中毕业的,50年前的segregation,在50年后,只是变得更隐形了而已。
 
怎么办?在各种社会学课上,总是会有这样的讨论。弱势群体,国际学生,移民,种族歧视,白人优先权,等等。讨论来讨论去,总是不可能讨论出结果。在课上,白人学生也会说,要理解,要包容,要改变,但是出了教室,他们还是一样冷漠的逃避了不属于他们世界的外来人。 社会总是有等级,盖茨都说,世界上最难解决的问题是 “公平”。如果人人平等,社会就缺少激励。贫富差距总是造成不利的最重要原因,而消除这种差距与获得绝对的自由并无二致。
 
在美国的一年多,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应该说,是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身份。
曾经习惯了的属于自己家庭的社会地位,教育水平等等带来的优越感,在白人学生敬而远之的目光之中,在时时刻刻能够感受到的孤独里变得遥远而宝贵。这个时候,我才能知道,我有多幸运。
 
人性是可怕的,历史里不乏例证,换作现在,许多东西很难想通,为什么人可以邪恶至此,但其实大恶也只是积小成多的结果而已。毕竟凌弱怕强,攀比嫉妒,优越感,排外情绪,这些细碎的弱点从来就没有消失过。所谓改变,大概只能算是改良,而且历史还总是会轮回的,逃不过。对于不能改变的,不能根治的这一切,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的答案是:幸好人们总是没有放弃向着光亮,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候。
 
 

寻宝游戏

第一遍看主线情节,
第二遍看小人物世界,
第三遍听音乐,
第四遍…寻宝游戏。
 
原来…
原来爸爸的小矮人周游世界是因为空姐的帮助,
原来玻璃爷爷也在偷看艾米莉,
原来报刊亭的老板就是楼下被丈夫抛弃了的女人,
原来扮演咖啡店老板娘的演员也出演了《巴黎我爱你》–小丑爸爸妈妈短片。
 
那么

为什么空姐愿意帮助艾米莉?
为什么在进入鬼屋之前,艾米莉拣了一个石子放进口袋?
为什么有一个人总是在全城的立可取拍照又丢掉?
为什么艾米莉第一次约丢失了剪贴簿子的男生的时候,告诉他要带5个法郎?
 
你看见了吗?
照片里的人物会说话,
艾米莉的金鱼想自杀,
柯达相机里的云朵不是兔宝宝就是熊娃娃,
杂货店老板的鞋子是42码。
哈哈。
 
这就是好电影,每一个人,每一个镜头,每一分钟,都是有意义的。
在沉默的,平凡的,琐碎的,忧伤的每一个人心里,都需要一个惊喜,而能给他们带来惊喜的,是一个爱做梦的人。
 
你听,这一段配乐像不像是圣马丁水道里静静流淌的河水?
生活之中总是有一些美的东西,比方说古怪的笑声,比方说留在尚未晒干的水泥地上的脚印。
 
如果你忧伤,你相信会有艾米莉吗?
如果你爱幻想,你就是艾米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