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的二三事

之一:父母之爱。

领养,在中国并不很普遍,但是在美国,许多家庭都有领养的孩子. 愿意领养孩子的父母,并不一定出于生理不孕的原因,有的家庭有了三个男孩子,想要一个小姑娘,有的家庭希望有一个亚裔的小朋友,或者有的夫妻出于人道主义,希望抚养没有人关爱的小孩子.而这些被领养的小孩,也并不一定是孤儿或者被父母遗弃,也有一部分是因为他们的亲生父母吸毒或酗酒,被剥夺了抚养权.

从前,大多数采用的是保密领养(confidential),孩子不与亲生父母有任何联络。近几年,许多家庭接受了,半开放式领养(孩子与亲生父母交换照片,信件),甚至是全开放式领养。以前电视上常有抱错孩子的报道,等到孩子已经很大了,才突然发现,然后和亲生父母相认。但我一直觉得,基因并不是很重要的,对于孩子来说,他/她没有血缘关系的父母和亲生父母没有任何不同。但是领养就复杂多了,被剥夺抚养权的父母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总是会萌生要回抚养权的想法。特别是在青春期的时候,被领养的孩子的逆反心理常常导致他们威胁养父母说要回到亲生父母的家。西方文化极为推崇独立性。在孩子成人之后,家长再无权干涉他们的生活,父母也并不期待依靠儿女度过晚年。中国人说,养儿防老,老人最大的快乐就是有儿女膝下承欢,坐享天伦之乐。那么美国人养育一个孩子,特别是领养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他们有所期待吗?抚养一个孩子,经济上的付出是巨大的,那么情感上,他们是怎么处理的呢?在这些孩子中,有一部分是有先天疾病的(因为他们的父母吸烟酗酒,或者智力障碍),这样的领养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也是巨大的负担。

我曾和西皮讨论过父母之爱,到底是期待回报的,还是无条件的。不可否认,在中国的文化里,孩子是背负着家庭责任的。不肖,不奉养老人,归属不伦。那这些养父母们,如果他们把孩子养大,尔后孩子还是不“属于”他们,这是否说明爱是不求回报的呢?特别是在公开领养的情况下,养父母想必是非常伟大了。

之二:爱情。

事情要从一个月前说起。 某天,在Highlands偶然碰见了我的老师Ann,甜蜜的挽着一位男士。Ann是我上学期心理学导论的教授,一个学期过后,她已经开玩笑说我是她的Adopted daughter. 我非常的幸运,在真正接触心理学刚开始,就遇见了一位好老师。不是她的坚持鼓励和帮助,我大概不会走得这么坚决,这么远。昨天在心理系又碰到她,她对我说,那天碰到我的时候,身边的是她的男朋友。前几个礼拜,Ann 看上去憔悴疲倦,她说最近长期疲劳症比较严重,不能多吃荤食,戒了咖啡,正在规律的做运动。可是这一次,她看上去神采奕奕,全身散发着幸福的气息。Ann说,他和她曾在高中约会过,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又在Facebook上找到她,他也早已经离婚,于是他们又一次走在一起。中年人的异地恋,和我们一样,也充满思念和煎熬,他们通信,打电话,每到周末想办法去对方的城市。Ann的儿子和前夫在德州,“I am so lonely these years” (这几年,我好孤单)。终于生活出现了转机。这个冬天,她就要离开Ann Arbor,跟着他去日本工作,大概一去就是五年. 他先生是ABC,所以他们今后也会去中国旅行,下次相见,也许就是在上海了。爱情的能量是巨大的,看着Ann的样子,我的心里也好温暖。

之三:爱国。

今年国庆的阅兵,留学生几乎都在看,许多人写了文章,不再是学校的作业,也不是应付老师的观后感,写的很真。我一直对爱国主义教育不怎么热衷,但越来越强烈的需要“中国人”这个身份的认同。美国是各个文化的大杂烩,西方文化是绝对的主料,我们只是配料而已。为什么出国的中国人对国家的感情更炙烈,大概因为我们体验了更多被忽略,被疏离的感受,我们需要自信心和自豪感. 它不仅来源于于个人能力,还有身后的集体价值。我们更期待中国更好,更强大,于是我们在人格上可以与任何外国人平起平坐,我们可以骄傲的说,我们和你们不一样,但不代表你们是最好的。

 

One thought on “关于爱的二三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